项目支出绩效评价要点
A.绩效评价的对象:
1.单位自评的对象包括纳入政府预算管理的所有项目支出
2.部门评价对象应根据工作需要,优先选择部门履职的重大改革发展项目,随机选择一般性项目。原则上应以5年为周期,实现部门评价重点项目全覆盖。
3.财政评价对象应根据工作需要,优先选择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方针政策和决策部署的项目,覆盖面广、影响力大、社会关注度高、实施期长的项目。对重点项目应周期性组织开展绩效评价。
B.绩效评价的内容:
1.单位自评的内容主要包括项目总体绩效目标、各项绩效指标完成情况以及预算执行情况。对未完成绩效目标或偏离绩效目标较大的项目要分析并说明原因,研究提出改进措施。
2. 财政和部门评价的内容主要包括:
a.决策情况 b.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c.相关管理制度办法的健全性及执行情况
d.实现的产出情况
e.取得的效益情况
f.其他相关内容
C.绩效评价指标:
1.单位自评指标是指预算批复时确定的绩效指标,包括项目的产出数量、质量、时效、成本,以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可持续影响、服务对象满意度等。
单位自评指标的权重由各单位根据项目实际情况确定。原则上预算执行率和一级指标权重统一设置为:
预算执行率10%、产出指标50%、效益指标30%、服务对象满意度指标10%。
如有特殊情况,一级指标权重可做适当调整。二、三级指标应当根据指标重要程度、项目实施阶段等因素综合确定,准确反映项目的产出和效益
2.财政和部门绩效评价指标的确定应当符合以下要求:
a.评价对象密切相关,全面反映项目决策、项目和资金管理、产出和效益;
b.优先选取最具代表性、最能直接反映产出和效益的核心指标,精简实用;
c.指标内涵应当明确、具体、可衡量,数据及佐证资料应当可采集、可获得;
d.同类项目绩效评价指标和标准应具有一致性,便于评价结果相互比较。
财政和部门评价指标的权重根据各项指标在评价体系中的重要程度确定,应当突出结果导向,原则上产出、效益指标权重不低于60%。同一评价对象处于不同实施阶段时,指标权重应体现差异性,其中,实施期间的评价更加注重决策、过程和产出,实施期结束后的评价更加注重产出和效益。
D.绩效评价标准
1. 计划标准:指以预先制定的目标、计划、预算、定额等作为评价标准。
2. 行业标准:指参照国家公布的行业指标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
3. 历史标准:指参照历史数据制定的评价标准,为体现绩效改进的原则,在可实现的条件下应当确定相对较高的评价标准。
4. 财政部门和预算部门确认或认可的其他标准。
E.绩效评价方法
1. 单位自评采用定量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比较法,总分由各项指标得分汇总形成。
a.定量指标得分按照以下方法评定:
与年初指标值相比,完成指标值的,记该指标所赋全部分值;对完成值高于指标值较多的,要分析原因, 如果是由于年初指标值设定明显偏低造成的,要按照偏离度适度调减分值;未完成指标值的,按照完成值与指标值的比例记分。
b.定性指标得分按照以下方法评定:
根据指标完成情况分为达成年度指标、部分达成年度指标并具有一定效果、未达成年度指标且效果较差三档,分别按照该指标对应分值区间100%-80%(含)、80%-60%(含)、60%-0%合理确定分值
   2.  财政和部门评价的方法主要包括以下,可采用一种或多种方法: 
a. 成本效益分析法:是指将投入与产出、效益进行关联性分析的方法。
b.比较法:是指将实施情况与绩效目标、历史情况、不同部门和地区同类支出情况进行比较的方法。
c.因素分析法:是指综合分析影响绩效目标实现、实施效果的内外部因素的方法。
d.最低成本法:是指在绩效目标确定的前提下,成本最小者为优的方法。
e.公众评判法。是指通过专家评估、公众问卷及抽样调查等方式进行评判的方法。
f.标杆管理法。是指以国内外同行业中较高的绩效水平为标杆进行评判的方法。
g.其他评价方法。
F. 绩效评价结果
采取评分和评级相结合的方式,具体分值和等级可根据不同评价内容设定。总分一般设置为100分,等级一般划分为四档:90(含)-100分为优、80(含)-90分为良、60(含)-80分为中、60分以下为差.
G.财政和部门评价工作主要包括以下环节:
1.确定绩效评价对象和范围
2.下达绩效评价通知
3.研究制订绩效评价工作方案
4.收集绩效评价相关数据资料,并进行现场调研、座谈
5.核实有关情况,分析形成初步结论
6.与被评价部门(单位)交换意见
7.综合分析并形成最终结论
8.提交绩效评价报告
9.建立绩效评价档案
上一条:出口环节征收增值税的货物
下一条:评估和评价

